1\pH值對制備氧化釔納米粉末的影響
沉淀反應開始后控制硝酸釔和氫氧化鈉溶液的滴加速度,測量每次滴加后的pH值,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滴加速度,將pH值控制在一定范圍內。本實驗分別將pH值控制為:<2.5、3~4、5~6、6~7、7.5~9.5來進行沉淀,再根據所制得的粉末的
松裝密度制圖。
從圖中可以看出,在pH值介于6~7時所得的粉末的松裝密度較小,且有一個zui低點。即此時制得的粉末產品的粒度zui小,所以pH值控制在6~7為。
2\分散劑的加入對制備氧化釔粉末的影響
在實驗中使用了兩種分散劑:無水乙醇,六偏磷酸鈉。分散劑都是在反應剛開始時加入,從圖中可以看出其一次粒子較小,而一次粒子較大且凝聚為塊狀的結構。這是因為在沉淀過程中加入了具有空間位阻等作用的分散劑,這是獲得松散膠團的有效措施。而不加分散劑將導致粉末分散不開并很容易出現硬團聚,從而凝聚成難以分開的團或塊。從圖中可看出加入六偏磷酸鈉作為分散劑效果更佳,但容易帶入雜質。
3\原液濃度對制備氧化釔粉末的影響
分別稱取1.5g、3.0g、4.5g 草酸釔原料溶于濃硝酸中,配成150mL 的溶液進行反應,結果發現濃度越大得到的粉末粒徑越小,濃度太小pH值就小則回收率低。但是濃度不宜過大,否則反應不*。
4\反應方式對制備氧化釔粉末的影響
分別采用正反滴定進行條件實驗,反應得出的結果是:沉淀時正滴定的微粒明顯較大,且沉淀速度較快,顆粒大小不均勻。一般來說正滴定方式下沉淀開始時的pH值較低,聚集體的生長方式主要以P—C聚集方式進行,只是隨著滴定的進行,聚集體的數量漸漸增加,碰撞機會增大,C—C聚集逐漸增加并將占主導地位。而在反滴定方式下沉淀,由于溶液的pH值適中且保持恒定,聚集體數量迅速增加,而單體數量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,這樣P—C聚集較少,聚集方式主要為C—C聚集。由于P—C聚集方式的沉淀團聚體較大,故需盡量使溶液中發生C—C聚集,因而在使用草酸鈉為沉淀劑時,應采用反滴定方式,且pH值應控制在6~7之間。
5\煅燒溫度對制備氧化釔粉末的影響
通過對草酸釔沉淀物做差熱分析,可以看出有兩個吸熱峰和一個放熱峰,這表明:在200°左右發生了脫水反應,405°草酸釔分解;600°左右有一放熱峰,這個放熱峰應是晶形轉變有序化的過程。
取650°溫度下煅燒所得的粉末與800°煅燒所得粉末進行比較,可以看到650°條件下制得的粉末大小分布較為不均勻,其原因是由于煅燒溫度低,晶形轉變有序化不*。